豆瓣9.4,它才是最值得上热搜的国产片
多年以后,面对中华菊头蝠,我将想起肺炎病毒爆发时,全民宅家不走亲戚不串门的那个遥远的春节。
那段时光,荒诞事件成为生活日常。
某药物所转型带货王,双黄连口服液成为畅销货。
有八位造谣者的平反,韩主任的一问三不知。
不变的面孔还是某机构,忙着辟谣,让人民群众相信自己清白无辜。
疫情全面爆发,最终世界卫生组织宣称,新冠肺炎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。
一线医务人员缺少物资,民众买不到口罩,蔬菜身价上涨。
在疫情笼罩的2020年,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,不禁让人想起2003年的春天。
是时候,祭出这部9.4分神作了。
非典十年祭
《非典十年祭》,顾名思义,在非典十年后拍摄的纪录片。
节目共有5集,分别是“暗涌广州病毒凶猛”,“北京!北京!”、“回望小汤山”、“SARS之谜”、“十年回想”。
它依旧延续着平面媒体灾难报道的思路,灾情回忆,灾情反思,现实影响,展望未来。
《非典十年祭》的结尾,专家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。
非典过去了,新的病毒还会来。
从现在的角度看,《非典十年祭》不仅是非典疫情的再回首,也是一段预言。
它预言了媒体的死亡。
非典的发源地是广州,时间是2002年12月10日。
非典病例被确诊后,广州依旧平静。
2003年2月13日,情人节的前一天。广州奥体中心,5万人一同观赏了中国和巴西足球队的友谊赛。
2月18日,广州天河体育馆,近2万观众来现场观看罗大佑的演唱会。
在现场,罗大佑充满感慨地说: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演唱会。
就在同一天,总台称非典型肺炎病原体已经找到了。
这遭到了钟南山的质疑。
面对情况,其他媒体表达质疑,要小心翼翼。
因为质疑声还不可证伪,表达异议还对民众建立起来的信心构成威胁。
最终《南方周末》顶住压力,发表了这种质疑。
然而,这并没有成为民众重视非典的理由。
2003年的2月,广州被分割为两个世界,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。
《非典十年祭》有个精辟的总结,
无法查询到的信息,不透明的公共卫生网络,还有媒体迟迟无法介入的封闭尺度。事实证明,是非典肆虐的助力。
片中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,《中国青年报》的记者刘畅讲的故事。
有个来自山西的新闻记者,听闻非典传闻,向广州的媒体朋友核实,得到的答复是:子虚乌有。
她的父亲上网查询非典信息,得到的信息是,非典不足为虑,没有致命风险。
经过两次核实,她到了广州。
向出租车司机询问非典情况,回答是,什么事都没有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饭可以乱吃,话不要乱说。
这位记者从广州回来后,感觉身体不适,去太原看病。
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广州肺炎,医生否定了这种看法。
糟糕的是,父亲母亲和她一样,都不约而同出现了高烧症状。
她们选择去北京301医院寻求治疗。
301医院要把三人转到302医院。
更荒唐的一幕来了,301医院打通120的电话,没有科普任何避免传染的措施,连口罩都没有配备。
几天后,这些帮助转院的工作人员,也被感染了。
转到302医院后,救人的数名医护人员,也病倒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位山西患者的父母都死于非典。
当一条信息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只需2秒,北京的医生却不知道广州的疫情。
等知道后,一切都太迟了。
在非典面前,我们总能看到人生百态。
2003年4月3日,当时的某部长宣称,
疫情可防可控,北京是安全的,欢迎中外游客来北京旅游。
采访人群中,有戴口罩的记者。
该领导幽默地说,“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”。
发布会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。
另一方面,非典成为恶魔一样的存在。
它无法可防可控,还不停撂倒冲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。
一个数据,在至少有300人被确诊为非典后遗症患者,将近一半是当年因公感染非典的医护人员。
救人的,成为被救的,这残酷的玩笑。
非典还击垮患者与医务人员最基本的信任。
有个60岁的老太太,被感染后,担心医院不给她治疗,坚决否认自己有接触史。
这个撒谎的原因,可笑又让人难受。
我们经常说,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。
在非典中幸存的人,感受到的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。
先说身体。
活下来的非典患者要经历后遗症的折磨。
常见的后遗症就是股骨头坏死,俗称不死的癌症。
在这里,我们能看到一张张绝望的面孔。
有人说,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残疾人,比得非典还要绝望。
有人说,好不容易大难不死,谁说有后福啊,这后福也没有来啊。
再说心灵。
捡回一条命,很容易被社会歧视。
“我这一回来碰见老街坊,我一进厕所,甭管这儿拉屎撒尿的,人家全跑。人家都侧着身。
有一位来自湖北的患者,出院后返乡被拒,逼不得已只好住当地福利院。
当周围的人得知他的消息,通往患者家乡的中巴车空无一人。
运往外地的蔬菜无人问津,而且亲友都不相认。
最终,他选择了自杀。
如今非典已经过去17年了。看起来很遥远,却感觉离我们特别近。
在非典过后,有专家表示,病毒依旧会卷土重来,在非典中发生的悲剧,不会重现。
面对新病毒,这位专家则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。
他认为,经过非典一役,中国的医疗系统对公共突发的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已经完全变了。
如果新冠肺炎会说话,我相信它会给专家一个弹幕:呵呵。
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,“人类从历史中,学到的唯一教训,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”。
杜牧也说过,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。
《非典十年祭》的结尾,引用了加缪在《鼠疫》的乐观名言,
人类能在这场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,赢得的全部东西,就是知识和记忆。
可惜啊,不长记性才是很多人的常态啊。
创意二维码海报简历海报
寒假视频
活动报名H5模板